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Scripts 学盟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学盟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298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HBase性能深度分析 [复制链接]

Rank: 8Rank: 8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那个谁 发表于 2012-1-8 13:39:23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本帖最后由 那个谁 于 2012-1-8 13:39 编辑

  hbase一张表保存多少条记录量左右不会使性能下降重?如果每天几亿条的数据往一张表里塞,到最后会不会跑不了了?

   对于Bigtable类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应用来说,用户往往会对其性能状况有极大的兴趣,这其中又对实时数据插入性能更为关注。HBase作为Bigtable的一个实现,在这方面的性能会如何呢?这就需要通过测试数据来说话了。

数据插入性能测试的设计场景是这样的,取随机值的Rowkey长度为2000字节,固定值的Value长度为4000字节,由于单行Row插入速度太快,系统统计精度不够,所以将插入500行Row做一次耗时统计。

这里要对HBase的特点做个说明,首先是Rowkey值为何取随机数,这是因为HBase是对Rowkey进行排序的,随机Rowkey将被分配到不同的region上,这样才能发挥出分布式数据库的性能优点。而Value对于HBase来说不会进行任何解析,其数据是否变化,对性能是不应该有任何影响的。同时为了简单起见,所有的数据都将只插入到一个表格的同一个Column中。

在测试之初,需要对集群进行调优,关闭可能大量耗费内存、带宽以及CPU的服务,例如Apache的Http服务。保持集群的宁静度。此外,为了保证测试不受干扰,Hbase的集群系统需要被独立,以保证不与HDFS所在的Hadoop集群有所交叉。

那么做好一切准备,就开始进行数据灌入,客户端从Zookeeper上查询到Regionserver的地址后,开始源源不断的向Hbase的Regionserver上喂入Row。

这里,我写了一个通过JFreeChart来实时生成图片的程序,每3分钟,喂数据的客户端会将获取到的耗时统计打印在一张十字坐标图中,这些图又被保存在制定的web站点中,并通过http服务展示出来。在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测试后,我得到了如下图形:

这个图形非常有特点,好似一条直线上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泛起一个波浪,且两个高峰之间必有一个较矮的波浪。高峰的间隔则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。而较矮的波浪恰好处于两高峰的中间位置。

为了解释这个现象,我对HDFS上Hbase所在的主目录下文件,以及被插入表格的region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控,以期发现这些波浪上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
回溯到客户端喂入数据的开始阶段,创建表格,在HDFS上便被创建了一个与表格同名的目录,该目录下将出现第一个region,region中会以family名创建一个目录,这个目录下才存在记录具体数据的文件。同时在该表表名目录下,还会生成一个“compaction.dir”目录,该目录将在family名目录下region文件超过指定数目时用于合并region。

当第一个region目录出现的时候,内存中最初被写入的数据将被保存到这个文件中,这个间隔是由选项“hbase.hregion.memstore.flush.size”决定的,默认是64MB,该region所在的Regionserver的内存中一旦有超过64MB的数据的时候,就将被写入到region文件中。这个文件将不断增殖,直到超过由“hbase.hregion.max.filesize”决定的文件大小时(默认是256MB,此时加上内存刷入的数据,实际最大可能到256+64M),该region将被执行split,立即被一切为二,其过程是在该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“.splits”的目录作为标记,然后由Regionserver将文件信息读取进来,分别写入到两个新的region目录中,最后再将老的region删除。这里的标记目录“.splits”将避免在split过程中发生其他操作,起到类似于多线程安全的锁功能。在新的region中,从老的region中切分出的数据独立为一个文件并不再接受新的数据(该文件大小超过了64M,最大可达到(256+64)/2=160MB),内存中新的数据将被保存到一个重新创建的文件中,该文件大小将为64MB。内存每刷新一次,region所在的目录下就将增加一个64M的文件,直到总文件数超过由“hbase.hstore.compactionThreshold”指定的数量时(默认为3),compaction过程就将被触发了。在上述值为3时,此时该region目录下,实际文件数只有两个,还有额外的一个正处于内存中将要被刷入到磁盘的过程中。Compaction过程是Hbase的一个大动作,Hbase不仅要将这些文件转移到“compaction.dir”目录进行压缩,而且在压缩后的文件超过256MB时,还必须立即进行split动作。这一系列行为在HDFS上可谓是翻山倒海,影响颇大。待Compaction结束之后,后续的split依然会持续进行一小段时间,直到所有的region都被切割分配完毕,Hbase才会恢复平静并等待下一次数据从内存写入到HDFS的到来。

理解了上述过程,则必然对HBase的数据插入性能为何是上图所示的曲线的原因一目了然。与X轴几乎平行的直线,表明数据正在被写入HBase的Regionserver所在机器的内存中。而较低的波峰意味着Regionserver正在将内存写入到HDFS上,较高的波峰意味着Regionserver不仅正在将内存刷入到HDFS,而且还在执行Compaction和Split两种操作。如果调整“hbase.hstore.compactionThreshold”的值为一个较大的数量,例如改成5,可以预见,在每两个高峰之间必然会等间隔的出现三次较低的波峰,并可预见到,高峰的高度将远超过上述值为3时的高峰高度(因为Compaction的工作更为艰巨)。由于region数量由少到多,而我们插入的Row的Rowkey是随机的,因此每一个region中的数据都会均匀的增加,同一段时间插入的数据将被分布到越来越多的region上,因此波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将会越来越长。

再次理解上述论述,我们可以推断出Hbase的数据插入性能实际上应该被分为三种情况,即直线状态、低峰状态和高峰状态。在这三种情况下得到的性能数据才是最终Hbase数据插入性能的真实描述。那么提供给用户的数据该是采取哪一个呢?我认为直线状态由于其所占时间会较长,尤其在用户写入数据的速度也许并不是那么快的情况下,所以这个状态下得到的性能数据结果更应该提供给用户。



转自: HBase性能深度分析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学盟

手机版|Scripts 学盟   |

GMT+8, 2024-12-19 22:48 , Processed in 1.093000 second(s), 1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顶部